热门关键词:

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 该文件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56KB
  • 浏览次数
  • 发布时间:2014-11-10
文件介绍:

本资料包含pdf文件1个,下载需要1积分

The Studied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Cu-15Fe-0.1 Zr In-Situ CompositesBI Liming ,LIU Ping ,CHEN Xiaohong ,LIU Xinkuan ,LI Wei ,MA Fengcang ,HE Daihua( .School ofEng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Shanghai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Abstract:Filamentous and ribbon deformation-processed Cu-15 e-0.1 Zr in-suit composites havebeen prepared by using melting and forging method in air and the cold-drawing and cold--rollingdeform ations.The microstructure,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deformation-processedCu-15Fe-O.1 Zr in-suit composites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precise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and a resistance meter.The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s showsignifcant diferences in the cross-sections of filamentous and ribbon materials.The cross·sectionmorphology of wires shows that the vermiculate second phase Fe is evenly distributed like wornls onthe copper matrix,while the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ribbon materials shows slightly curved long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2012.10.18上海市教委创新项 目(11YZI12);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 目(10JC1411800);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J50503)。

毕莉明(198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E-mail:lmbi0106###163.tom。

第 1期 毕莉明,等: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11strips of the second phase Fe distributed in parallel to the rolling distributing on the copper matrix。

The testing results of 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how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wires are higher than the strips.The maximum tensile strength is obtained tobe 751 MPa for wires and 496 MPa for strips at 40O caging temperature and the strain of 2.77.rllaemaximum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obtained tO be 50.6% IACS and 49.8% IACS at 500 cC agingtemperature and the strain of 2.77.The materials start to soften when the aging temperature is at550 oC。

Key words: Cu-15Fe-0.1 Zr;deformation in-situ composites;strain;tensile strength;electricalconductivity0 前 言 1 试验材料与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变铜基原位复合材料因其高强高导的综合性能优势,越来越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现有的 cu.Nb、Cu-Ag、Cu.Ta等形变原位复合材料虽然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但 Nb、Ag和Ta的价格较贵,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E2-4].Fe价格低廉,高温组织稳定,且 Fe的剪切模量大,是-种有效的增强相,因此形变 Cu-Fe系铜基原位复合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 cu.Fe二元合金相图可知,高温下 Fe在cu中的溶解度约为10%~20%,如果在 cu中加入 Fe的量过少,将达不到强化效果;加入量过多,将恶化材料的导电率.因此,本试验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选择 Cu.15Fe作为研究对象.以往的研究表明 J,含 Fe量为 17.5%(质量分数)的形变Cu。

Fe原位复合材料在400℃退火,铜基体就已经发生了广泛的再结晶,这将极大地限制材料的使用范围.为了弥补这个缺点,本试验在 Cu-15Fe的基础上又加入了0.1%的 zr.因为 zr和 Cu在高温下会发生反应生成zr和 cu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阻碍晶界迁移,从而能提高材料的抗软化温度和高温强度-o 。

以往对形变 cu.Fe系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拔 中间退火得到的线材上 , ,而对通过冷轧 中间退火得到的带材的研究却很少,采用冷拔和冷轧两种变形方式的比较研究更是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以优化材料的综合性能为目的,对通过冷拔和冷轧两种变形方式制备的形变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并做了比较分析。

Cu-15Fe-O.1Zr中的合金元素成 分为纯度99.99% 的 阴极 Cu、99.99% 的工业 纯 Fe和99.9%的工业纯 zr.合金经中频感应加热的方法熔炼而成,然后浇铸成直径为 咖8l mm、重约8的圆柱形铸锭.经表面机械加工后,试样直径为8o mm,经 1 000 qC热锻铸件至 20 mm,然后进行 1 000℃ ×1 h的固溶处理(水淬),而后冷拔到610 mm,再进行450 oC x1 h的中间退火.然后拉拔到 66 mm,再将 6 mm的棒材通过两种变形方式变形.工艺 A(拉拔变形):西6 mm- mm÷(400℃、450 oC、500℃、550 c)×1 h退火处理;工艺 B(轧制变形):西6 mm- .56 mm-(4O0℃、450℃、500 oC、550 oC)×1 h退火处理.退火处理在氮气保护的管式炉中进行.冷拔和冷轧变形的试样的应变量 '7采用对数表示:叼In(A。/A ),其中A。为试样原始截面积,A 为试样终了截面积。

5610LV)观察.腐蚀液为浓度 67%的浓硝酸,抗拉强度的测量在 AG.I250KN型精密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电阻用 ZY9987型数字微欧计测试,然后换算成导电率。

2 微观组织观察和分析形变cu-Fe系原位复合材料在大变形时的组织演变规律与 Cu.Nb系基本类似,即随着形变量的增大,Cu基体依次形成胞状亚结构,胞状亚结构与形变胞状亚结构的混合,最终基本上都以形变胞状亚结构存在8 J.拉拔态的体心立方的 Nb纤维的横截面发生卷曲,呈蠕虫状,轧制变形的Nb纤维的横截面较为平直,或有轻微弯曲L9]。

第 1期 毕莉明,等: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13MPa;在 550 oC退火条件下,两种材料的抗拉强度下降到617 MPa和569 MPa。

相同应变量下,经工艺 A制备的线材要 比经工艺 B制备的带材的抗拉强度高,主要由于形变Cu-15Fe-O.1Zr原位复合材料基体中的Fe纤维是在大变形过程中由破碎的Fe枝晶变形而成,是-系列不连续的短纤维.拉伸时,试样首先沿着没有纤维的铜基体开裂,然后裂纹将绕过最近的 Fe纤维继续向前扩展.当裂纹无法绕过 Fe纤维时,拉应力增大,迫使 Fe纤维断裂以保证裂纹继续向前扩展,使材料最终断裂.可见,如果铜基体中的Fe纤维十分致密,且相邻两片 Fe纤维之间的距离很短,则裂纹绕过 Fe纤维向前扩展的几率也就越小,需要的拉应力就越大,材料的抗拉强度就越高.在应变量为2.77时,Fe纤维已经形成,可以用电子尺直接在横截面 SEM组织照片上量取,测量的结果见表 1.可见在相同的应变量下,拉拔变形得到的Fe纤维的密度和相邻两片 Fe纤维的距离都小于经轧制变形得到的Fe纤维,所以经工艺A制备的材料的抗拉强度高于经工艺B制备的材料的抗拉强度。

表 1 Fe纤维的平均长度和平均间距Tab.1 The average length and averagedistance offibber Fe形变 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在 400 oC×1 h退火后的抗拉强度略有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在400℃退火时,由于退火温度不高,原子活动能力不大.此时只有空位和间隙原子等点缺陷转移到晶界和位错处消失,或相互作用而消失,而位错密度下降不多,同时过饱和铜基体中的Fe大量析出,所以析出强化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得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高于400℃退火时,位错密度开始大大降低,此时析出强化起次要作用,抗拉强度降低.当退火温度升高到550℃时,不但位错基本消失,起析出强化作用的Fe原子也重新回溶到铜基体中,同时起主要强化作用的Fe纤维也开始发生粗化、球化.此时材料的抗拉强度与退火前相比已显著下降,如果以抗拉强度下降15%的点为材料的抗软化温度点,那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550℃为材料的抗软化温度。

图3是形变 Cu-15Fe-0.1 Zr原位复合材料在应变量为 2.77时,经两种变形方式,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导电率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带材的导电率略高于带材;退火后与退火前相比,线材和带材的导电率均迅速升高;随退火温度的升高,二者的导电率均先逐渐升高而后下降.退火前二者的导电率分别为 27.6%IACS和 24.7%IACS;经 400oC×1 h退火后,二者的导电率分别迅速增加到41.2%IACS和39.6%IACS;退火温度升高到500℃时,二者的导电率升到 50.6%IACS和49.6%IACS;当退火温度升高到550℃时,二者导电率分别为50.0%IACS和 49.6%IACS,比500℃时的导电率分别下降0.5%IACS和 1.6%IACS。

O 400 500退火温度 /℃图3 形变Cu-15Fe-0.1Zr原位复合材料在应变量 2.77时经不同退火温度后的导电率Fig.3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deformation-processed Cu-15Fe-0.1Zr in-situcomposites( 2.77)形变 Cu.15Fe-O.1Zr原位复合材料在应变量为2.77时,退火前与退火后相比,线材和带材的导电率都急剧增加.因为形变 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导电率主要由固溶在铜基体中的Fe原子的数量所决定,固溶在铜中的 Fe对铜基体导电率的影响为9.2 n ·cm/1%Fe(质量分数),即每固溶0.1%Fe,Cu的导电率将降低 35%IACS.退火前由于 Cu中Fe原子的过饱和度较大,退火过程中,过饱和的Fe原子将大量地从 cu中析出,这将大大降低cu的晶格畸变程度,因此,导电率上升∞ ∞ 如∽u H 碍脚蹄14 丘 洛 有 色 畲 属 第 34卷显著;从400℃ ×1 h到500℃ ×1 h退火,导电率逐渐升高主要是由于在相同退火时间下,温度越高原子的扩散能力越强,Fe原子的析出量也就越多,空位、问隙原子和位错等的晶体缺陷消失得也越多.特别是温度高于400 oC时,位错密度也开始下降,所以退火温度升高,材料的导电率也升高。

退火温度升高到550 oC时,导电率不升高、反而下降可能是因为在 550 oC X 1 h的过程中,Fe在 cu中发生回溶 ,致使导电率降低的缘故.相同应变量、相同退火温度下,经工艺 A制备的线材的导电率略大于经工艺 B制备的带材的导电率,这可能是因为带材中的Fe纤维较为宽大所致,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步研究。

4 结 论(1)经工艺 A和工艺 B制备的线材和带材的纵截面微观组织均为平行排列的纤维;横截面差异明显,线材的横截面形貌为铜基体上均匀地分布着蠕虫状的第二相 Fe,而带材的横截面组织形貌为铜基体上定向分布着与轧制方向平行的略有弯曲的长条状第二相 Fe。

(2)相同应变量下,经工艺 A制备的线材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均高于经工艺 B制备的带材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应变量为 2.77时,带材和线材的抗拉强度分别为 731 MPa和 684 MPa,前者高出后者 47 MPa,导电率分别为 27.6%IACS和 24.7%IACS。

(3)在应变量为 2.77时,经 400℃ X 1 h退火,材料的抗拉强度达最大值,分别达到751 MPa和694 MPa;经500 oC×1 h退火 ,材料 的导 电率达最大值,分别达到50.6%IACS和49.8%IACS。

正在加载...请等待或刷新页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验证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