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基于环量分布的离心叶轮s2流面设计与优化

  • 该文件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81.1KB
  • 浏览次数
  • 发布时间:2014-11-21
文件介绍:

本资料包含pdf文件1个,下载需要1积分

中图分类号: TH43;TU834.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329.2013.03.006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Centrifugal Impeller S2 Streamsheet Based on Circulation ProfileGU Chuan.wen ,CHEN Liu ,WU Ping ,DAI Ren(1.Hefo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Hefoi 230031,China;2.University of Shanghaifor Science&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Abstract: The three typical impeler designs with quasi-three-dimensional flow m ethod was presented.Streamwise circulationswere specified along meridional hub and shroud boundaries.Laplace equation was solved to distribute the circulation on the me-ridional surface.Impellers were design ed for afore-loaded.uniform-loaded and aft·loaded ones.Th eir flow perform ances werecompared though CFD simulations.Results show that uniform-loaded impeler has better perform ance than the other two ones。

Blade circulation profile can be controled easily by Bezier lines and Laplace equation。

Key words: circulation profile;radial impeler;s2 streamsheet;optimization1 前言基于三元流动理论的离心压缩机叶轮的设计方法,近年来发展趋于成熟,基本途径是几何成型和气动成型。作为参数化几何设计,最早的离心叶轮设计采用运用 Bezier曲线、曲面技术,通过有限个控制点,实现叶轮子午面和侧型面的灵活控制。基于简化的三元流动理论,赵晓路采用交替迭代求解$2/S1流面,给出了径流式叶轮准三维的气动设计方法,成为吴氏理论成功应用案例2 ;类似的还有忽略叶片厚度分布,将叶片简化为空间涡片进行离心叶轮的气动设计 l4]。

无论哪-种气动设计方法,环量或涡量分布是求解气动参数方程的前提条件。为了能给出合收稿日期: 2012-l1-14 修稿日期: 2013-02-25基金项目: 安徽势技攻关项目(11010202156)理的、空间光滑的环量分布,张莉使用环量的双调和方程,李超采用双向线性插值,对可控涡”法设计 的离心 叶轮 的 4种 方法进行 了逐个 比较 .o J-小东采用流线曲率法,比较了两种环量分布的叶轮效率 m J。戴韧等修改了 s2流面半反问题,适合于离心叶轮设计,并建立了环量沿流面二维分布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具有各 自的特点,作为工程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定的设计经验,需要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明确可行的设计准则。

本文基于 全可控涡”的设计思想,在 s2流面上进行叶片的气动设计,通过 Bezier曲线控制叶轮边界上的环量分布,引入环量分布的拉普拉斯方程,保证环量在流面上分布的光滑连续。通2013年第41卷第3期 流 体 机 械 25过比较3种不同负荷分布的离心式叶轮设计,讨论环量分布规律对气动负荷分配 的影响,探索可控涡”与-维参数化设计相结合,建立离心压缩机叶轮的气动优化新途径。

2 s2流面半反问题设计沿 s2流面无粘、相对定常的绝热流动的可以由沿流面的连续性和动量方程表示,但是由于流面的几何约束,3个方向的动量方程中仅有 2个是独立 的,-般轴 流式叶轮采 用径 向动量方程 ,离心叶轮采用轴向动量方程。然而在轴流- 径流的混流式叶轮中,需要分区或坐标变换 ,数值计算比较繁琐。戴韧等提出统-方程,适合于多种形式的叶轮求解。方程组可以表示为1 :本文 中作了 3种环量分布的设计,并通过三维RANS分析,确定出合理的环量设计条件。

3 叶轮内流动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 CFD软件 Fine/Turbo计算模拟叶轮内流动,叶轮后延长-个节距的计算域,叶栅网格采用H型分区结构化网格,固体壁面附件按指数比例加密,达到Y 1.0~5.0。网格总数 137(流动方向)×49(栅距方向)×49(叶高方向)。

由于叶片采用了等厚度,栅前后叶片钝体在栅距方向布置附加计算网格。

边界条件:进口给定总压、总温;出口给定设计流量和压力(该值可以自动调节);叶片表面与内、外壁面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忽略叶顶间隙的影响。

dr Oz 。 (1) 4 优化结果-与i讨论 4 伉 结果 计诊c (詈- )孚( a 膦尺 :-( )T、"O S,. )(F aFz) (2)其中,各项偏导数均为沿 s2流面的导数。

(-l,0,1), 作为微分方程的可调参数,在径流和轴流等不同流动条件下,调整方程特性,以使( Ot )》 1,避免保证式(2)右端源项出现变化率过大、迭代解难以收敛的情况。s2流面气动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叶轮子午面上合理地布置环量 Jr1(r,z)分布。应用齐次线性 Laplace方程解的光滑特性 ,本文构造了 ,(r,z)的特殊形式的Laplace方程:厂(r.z)0 (3),(r,。)分布的边界条件是文献 提出的环量沿叶轮轮盖和轮毂的给定方法。

叶片表面的负荷却 表示为:Zip dAdo (4)由式(4)可见,叶片数与环量沿子午流线的梯度 决定了叶片负荷分布。另-方面,作为无粘流动唯-解,在叶片后缘还必须满足 Kuta条件,即P P-。在叶轮的可控涡”设计中,从进口或出口的环量分布只有满足 OA/Om0,才能够满足 Kuta条件。为了比较不同环量分布,4.1 设计案例选择气体物性为理想空气(Perfect Air),设计工况时叶轮出口静压比为 1.85,质量流量为 2kg/s,进 口气体压力为 101.2kPa,进 口气体温度为300K。按照-维平均流气动设计方法,计算得到叶轮子午流面初始形状参数,如表 1所示 。

表 1 叶轮基本设计参数参数 数值静压比 1.75转速(r/min) 2O0o0叶轮出口外径(mm) 297.6叶轮进口外径(mm) 172.6叶轮进口内径(mm) 94叶片数(片) 18叶轮轴向长度(mm) 74出口宽度(mm) l5滑移系数 0.82叶轮进口气流角 28.8叶轮的多变效率(%) 854.2 准三维气动设计本文形成子午面上光滑、连续的环量分布,假设在叶轮进出口边界,环量均匀分布。沿轮盘与轮盖,用三次 Bezier多项式表示环量的分布规律,进口无环量,出口采用 Wiesner滑移系数,出口环量按叶轮轮周功大小确定 (Cu·r) 。沿轮毂和轮盘各有4个 B曲线控制点,中间 2个控制点的26 FLUID MACHINERY Vo1.41,No.3,2013环量值是可以变动的,从而构成不同的环量沿流向分布,即对应负荷分布。在子午面内部其他各处的环量值则由已确定的边界环量,通过求解方程(3)确定。

叶轮气动设计有3种加载”设计思路,即前加载、均匀加载和后加载。如图 1所示,A叶轮为前加载式,即人 口处载荷较大,而出13处载荷较小;B叶轮为均匀加载,即从进13至出口沿叶片两表面的压力差 △P大致相等;而 C叶轮属于后加载型叶片。已有的叶轮设计实践已明确,轮盖表面相对速度分布是影响叶轮气动性能的主要因素[8]。为了降低设计的计算量,以沿轮盖的环量分布为设计变量,调整轮盖环量 B曲线的第2,3点环量值和流向位置,形成多种前、后加载分布。

每种叶轮的计算结果都给出环量分布、角坐标分布和相对速度分布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lN 00O.O O.5m/m,图 1 3种加载形式叶轮的环量分布图2表示3种叶轮的50%叶高,不同的加载设计形成的叶片型线的叶片角坐标。图3~5表示对应型线的气流速度分布。在无粘流动计算的条件下,不能直接区分哪种叶轮的效率高,但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负荷的分布。从叶片表面边界层发展的过程分析,过大的加速或减速,都不利于边界层的稳定。图3的前部与图 5的后部,都有较大的流动减速,对应沿叶片表面的逆压梯度流动,可能引起边界层分离,流动损失也相应增加,推测效率会低于 B型叶轮。

m/m2图2 3种叶轮的角坐标分布从图3~5的对应比较可以看出,环量的分布决定着所设计叶片的形状,不仅影响叶轮的性能,甚至还会导致气动设计的终止,合理的环量分布是目前进行气动设计的难点所在。

fo-s- 图 3 A叶轮表面相对速度分布图4 B叶轮表面相对速度分布图5 C叶轮表面相对速度分布5 CFD计算结果与比较5.1 总体 性 能叶轮气动设计结果是以效率和静压比为基本指标的。通过对叶轮流动的 CFD分析,可以获得叶轮等熵效率和给定流量所对应的静压比。3种负荷分布的叶轮计算得到的气动性能如表 2所示。

从表中数据的对比可见,前加载叶轮效率最低,而后加载叶轮的静压升最低。均匀加载叶轮的效率和压升均最好。对照图3-5,可见叶片表面流动减速是前加载和后加载叶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2013年第41卷第3期 流 体 机 械 27表 2 3种叶轮的性能项目 等熵效率(%) 静压比A叶轮(前加载) 76.6 1.686B叶轮(均匀加载) 83.8 1.752C叶轮(后加载) 81.9 1.6365.2 叶轮 内流动与损失沿子午流线截取 3个代表性流动截面,如图6所示,比较分析在不同负荷分布条件下,扩压流动的发展过程。离心叶轮内流动损失的基本机理是由于叶轮表面边界层分离,在叶轮内形成射流”形态的低动量流动尾迹,其穿过低损失主流区,并与主流掺混,形成熵增,降低叶轮气动性能。

S图7~9示出3个叶轮50%流程的cut2截面上的相对马赫数等值线图、气流熵的等值线和静压分布。

图6 流道截面示意(a)A叶轮 (b)B叶轮 (c)C叶轮图7 叶轮内50%流程的 cut2截面相对马赫数等值线S(b)B叶轮 (c)C叶轮图8 叶轮内50%流程的 cud截面熵增分布S(b)B叶轮 (c)C叶轮图9 叶轮内50%流程的 cud截面静压分布FLUID MACHINERY Vo1.41,No.3,2013从图7的速度等值线分析,流动的低速区对应着叶轮内流动的射流尾迹,截面上速度梯度越大,说明流动的不均匀程度越大,流道内的压力梯度也越强,二次流动的影响也越明显。3个叶轮中,叶轮 A的截面速度梯度最大,在叶轮内的轮盖 -吸力面壁角,出现了流动的低速区,很明显,由于叶轮 A负荷在前半段,气流升压快,造成叶片顶部的边界层已经出现分离,这里已经出现了射流尾迹。同时在叶轮周向也出现了从压力面指向吸力面的压力梯度,这表面横向压力梯度已经形成,边界层会很快在横向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向吸力面侧移动、堆积而堵塞流道。

相比之下,叶轮 B和 C的速度梯度比叶轮 A小许多,流动的高速区位于流道的中央区,没有明显的低速流体团出现,也说明负荷后移后,气流升压减缓,流动的正压梯度减小,边界层分离减弱,直到流程的50%,后加载和均匀加载叶轮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射流尾迹。

从图8气流熵的分布可以看出,沿流动方向的损失分布情况。与图7对应,叶轮A的高熵增区出现在流动的低速区,而且熵增分布在叶轮低部出现横向梯度,这说明:(1)流动的低速区不是理想流动的减速,而是高熵增的涡流,即射流尾迹;(2)壁面粘性造成的熵增是流动熵增来源。

叶轮 B和 C的熵增比叶轮 A小-个数量级,两者主要熵增区在叶轮的顶部,主要是轮盖曲率大,边界层易于增长,如果有-定的正压力梯度,甚至可能分离,对比叶轮 c的顶部熵增的扩展范围大于叶轮 B,说明由于叶轮 c的后半段静压升大,轮盖的边界层分离了。

从图9中3个叶轮内的静压力分布可知,叶轮 A的横向压力梯度最大,而叶轮 B次之,叶轮C最校由此可 以推断,叶轮 A的二次流动 已经形成,而叶轮 C则尚未发展。叶轮 C的后半程流动压力梯度大,二次流动会逐步增强。对比而言,叶轮 B负荷均匀分布,整个流程中压力梯度适中,相应二次流动的发展相对较为缓和。

对照叶轮性能表2,叶轮B的效率和静压升也是最优的。由此说明,叶轮负荷均匀分布是最佳设计。

综上所述,前加载叶轮升压快,射流尾迹生成早,并穿过流动的后半程,叶轮效率低。后加载叶轮升压迟,流动的出口段二次流动强烈,出口流动的不均匀程度加大,对后续的扩压器流动产生附加流动损失。相比之下,均匀加载叶轮负荷均匀,边界层射流尾迹不-定产生,或是强度远低于前加载叶轮,而出口流动的不均匀低于后加载。因此,数值分析 3种负荷分布的结果是负荷集中到叶轮的中段,并且是均匀分布,更有利与流动性能的提高。在环量分布时,形成两点低、中间高且均匀的分布形式是合理,当然最佳设计还有待于建寺 。

6 结语基于 S2流面半反问题,通过调整边界环量分布,应用微分方程形成子午面环量的光滑分布,可以灵活的控制叶型规律,3种负荷分布算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其次,应用 CFD模拟,能够可靠的预测和评价不同负荷加载设计的叶轮性能的高低,结合参数化的环量边界条件,可以形成叶轮气动半反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通过本文算例,预期最优的负荷分布是两端低,中间高且平”的高原式负荷,这种负荷设计的叶轮对进口条件不敏感,中间流动无分离,出口流动均匀。

正在加载...请等待或刷新页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验证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