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调心滚子轴承实体保持架兜孔中心径测量方法分析

  • 该文件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6.44KB
  • 浏览次数
  • 发布时间:2014-11-26
文件介绍:

本资料包含pdf文件1个,下载需要1积分

- 些用户在验收保持架时,使用辅助滚子测量保持架兜孔中心径,而生产厂家-般采用中心径测量样柱测量保持架兜孔中心径。由于辅助滚子与中心径测量样柱形状不同,测量方法和原理也不同,导致在测量同-个保持架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测量结果,给装配造成难题。因此,以 FD-240/600CA/W33调心滚子轴承为例,对这2种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解决办法。

1 中心径测量样柱如图 1所示,中心径测量样柱由-段圆柱面和-段圆锥面组成,其大端外径与兜孔过渡配合,小端端面与兜孑L底面相接触,半圆锥角为保持架兜孔中心线与保持架中心线的夹角 Ot,约 11。10 。

中心径测量样柱需成对使用。当兜孔数为偶数时,中心径测量样柱对称放置;当兜孔数为奇数时,中心径测量样柱放置在距离最远的 2个兜孔内。中心径尺寸通过几何关系算出。

图 1 中心径测量样柱示意图对于偶数兜孔D。 dPdcos or;收稿日期:2012-08-21;修回日期:2012-09-21对于奇数兜孔D dDcos(90。/n)d OS ,式中:d 为兜孔底中心径;d为中心径测量样柱小端直径; 为兜孔中心线与保持架中心线之间的夹角;n为兜孔个数。

中心径测量样柱测量原理如图2所示,测量时,先将测量样柱放人兜孔内,使其底端与兜孔底接触,用卡尺测量 2个测量样柱锥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兜孔中心径工艺测量尺寸,测量位置为 2个测量样柱的锥体素线。根据此方法算 出 FD-240/600CA/W33轴承保持架兜孔(偶数 )中心径尺寸 D 757.97451×COS 1I。i0 (808.01±O.2 )mm。

图 2 中心径测 量样柱测 量原理 示意图采用中心径测量样柱测量时取值方便,并且可同时采用刀 口尺或高度尺测量 ,测量精度较高。根据测量原理,该测量方法受到兜孔深度影响,在兜孔深度工艺尺寸为 184.57- 0 mm的范围内,测量兜孑L中心径对应的数值变动量为:2×0.35 xtan 11 o10 0.138,即 808.O1 : ,而实体保持架生产厂的工艺规定值为 (808.01±0.13)mm,可以间接满足产品要求的端面中心径《轴承)2013.No.3尺寸 731.769-I0.2)mE。

2 辅助滚子采用辅助滚子测量保持架兜孔中心径的原理如图3所示。与中心径测量样柱-样,辅助滚子也是成对使用,当兜孔数为偶数时,辅助滚子对称放置;当兜孔数为奇数时,辅助滚子放置在距离最远的2个兜孔内。保持架端面与 2个滚子的大端圆柱面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所测兜孔中心径工艺尺寸。该方法测量位置为保持架端面与辅助滚子圆柱面素线的2个交点。

对于偶数兜孔D d D /cos O/;对于奇数兜孔D。d cos(90。/n)D /cos ,式中:d。为端面兜孔中心径;Dw为标准滚子直径。

由上述计算方法得到 FD-240/600CA/W33轴承保持架兜孔(偶数 )中心径尺寸 D 731.76964.65/c0s 1110 (797.667-4-0.2)miD-测量点图 3 辅助滚子测量原理示意图采用标准滚子测量时,测量取值为 2个标准滚子外径素线与保持架端面交点,操作时受保持架高度公差、端面平行差的影响,易出现偏差。在保持架产品要求高度为 176- 0 mm时,测量中心径变化量为 2×0.4×tan 11。10 0.158 mm,即4797.667 : mm,此方法也能满足产品要求的端面中心径尺寸 烈 731.769±0.2)mm。

3 对 比分析以上 2种测量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同,但都是通过间接测量的原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保持架中心径的尺寸。实际测量中,采用辅助滚子测量时结果会受到保持架宽度误差、端面平行差、夹角 仪的偏差以及辅助滚子放入保持架兜孔(图4)深度的影响;采用测量样柱则会受到兜孔深度、兜孔直径和兜孔中心径角度偏差等-些因素的影响,但不容易受保持架端面平行差和放人兜孔深度等常见因素的影响。而且,如果排除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采用中心径测量样柱比采用辅助滚子的测量精度稍高。

图4 保持架兜孔形状示意图4 结束语综上所述,采用中心径测量样柱来测量兜孔中心径更加合理科学,当有争议时应以中心径测量样柱测量方法为准。但测量时应保证兜孔深度、兜孔直径和兜孔中心径角度的尺寸合格,而且应取每件在平均分布的 3个对称位置上 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际测量值。

(编辑 :张旭 )(上接第32页 )[7] Gupta P K.Advanced Dynamics of Rolling Elementsl M J.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84。

1 8] Aramaki H.Roiling Bearing Analysis Program PackageBRAI J].Motion&Control,1997(3):15-24:[9] Stacke L E,Fritzson D.Dynamic Behavior of RollingBearings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s l J J.Proc。

[10]吴云鹏 ,张文平,孙立红.滚动轴承力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轴承.2004(7):44-46。

[11]万长森.滚动轴承的分析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12]邓四二,贾群义,王燕霜.滚动轴承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3]温诗铸,杨沛然.弹性流体动力润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正在加载...请等待或刷新页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验证码加载失败